热门搜词: 宇通 徐工 福龙马 上海金盾 一汽 劲旅环境 郑州红宇
当前位置:专用车网 > 整车新闻

中联重科:“中国制造”的加速度

发布时间:2010-06-25 10:51:03来源:中联重科作者:佚名

  2010年初,由英国学者马丁·雅克著的《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悄然登上各书店的销售排行榜,据称,这是一部震惊了西方世界的书,书稿还在创作阶段就已经引起了西方媒体的一片沸腾。

  “现在,我们正在目睹一种历史性的变化,尽管这种变化还相对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它最终必将改变整个世界。”该书中,马丁·雅克认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规模方面,正在急速地撼动着100多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主导地位。

  “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雅克的观点也许能在湖南这个中国内陆欠发达省份找到注解——

  2008年9月28日,长沙世界之窗。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首个大型跨国公司、全球混凝土机械制造行业的新王者正式诞生。中联重科终于完成对觊觎已久且追逐多年的全球排名第三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意大利CIFA公司的收购。收购方除了中联重科,还有三家战略投资者——弘毅投资、高盛和曼达林基金,他们共同以现金收购方式获得CIFA公司100%的股权。此次收购价高达5.11亿欧元,其中2.71亿欧元由中联重科、弘毅投资等投资方注入,余下的2.4亿欧元通过发行债券筹集。中联重科出资1.626亿欧元(约合17.27亿元人民币),间接取得CIFA公司60%的股权。

  “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走全球化的路子。我们和CIFA的合作,意味着中联重科全球化的战略扎扎实实迈出了第一步。我们最终就是要找到一条中联重科实现全球化的路子,找到一条适合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路子。”5月23日,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获第六届“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成为获得这一奖项的第一位湖南企业家。当天,詹纯新面对记者,沉稳而不乏激情地侃侃而谈。

  “与早期亚洲新兴国家不同的是,中国企业不能一直推迟他们进入国外市场和生产的计划,直到他们获得坚实的经济实力、技术能力、驰名品牌和建立在控制国内市场基础上的高利润时才付诸行动;许多中国企业渴望走出去的主要动机,是逃脱‘割喉式’竞争——大多是来自外国企业——以及随之而来的微薄的国内市场利润。”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在书中如是说。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从长远来说,是一件必然要面对的事情。中国经济目前的总量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三。经历这次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在世界经济版图上的份额会更大。多位专家预测,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超过日本,拿到经济总量的“世界银牌”,再经过20年的奋斗,中国将超过美国,拿到经济总量的“世界金牌”。而体现中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要拥有众多的能够调配全球经济资源的跨国企业。

  “我们的使命不是在中国争地位,而是为中国争地位。”中联重科,这个谱写了全球化战略下的中国企业如今成为业界的标杆,缔造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跨国并购的“中联模式”,而这一趋势,也许正在导致着一场全球性企业革命的发生。

  中联重科:“提速”中国制造

  中联重科是由长沙建机院8名员工借款50万元于1992年创办而来的。正如国内其他许多企业一样,凭借中国深入的改革开放,中联重科迅速发展起来。1993年、1994年中联产值分别达到400多万元和4000多万元,1995年更是达到了1.1亿元,增长速度十分惊人。

  进入21世纪,中联重科更以系列并购成为国内工程机械三大巨头之一:

  2001年,中联重科以196万美元收购英国保路捷公司80%股权,这是中国加入WTO后国内企业首次成功并购国际知名企业;

  2002年12月,中联重科签订兼并协议,以承债式兼并“中国带锯王”——湖南机床厂,收购价格1.27亿元;

  2003年8月30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宗企业并购在长沙签约,浦沅工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全资子公司并入中联重科。这奠定了中联重科在起重机械领域的全国领先地位;

  2004年4月22日,中联重科收购了中国环卫机械行业第一品牌——中标实业,强化了中联重科在中国环卫机械制造业的龙头地位。

  而就在这段时期,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据统计,2009年的全球工程机械50强中,中国企业已经占据8家。可以说,国内工程机械市场既处于大发展的突破期,又处于大暗战的前夜。国内工程机械三大巨头几乎在同时做出了实现千亿元的战略部署:占据国内工程机械行业龙头位置的徐工,2015年的目标销售额是1000亿元,和中联重科的目标几乎完全重叠;而同处长沙的三一重工,更是声称要在2012年实现销售额1000亿元的目标。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的崛起,不可避免地与国际跨国公司直接形成竞争局面。跨国公司为了提高竞争力,利用在中国有市场和人力资源、有较好的配套环境和管理人才、成本低等优势,在掌控技术研发的同时,把部分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以提高竞争力和获取利润。

  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国际同行也在紧盯着中国企业,谁能率先有效整合国际市场,谁就有机会赢得市场主动权和话语权。

  此时的中联重科,逐渐明确了国际化的战略思想。

阅读量:

如果您想了解新闻中的有关产品,请留下联系方式:

中联重科 相关阅读

热点新闻